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在北京胜利召开。球速体育(中国)统一战线认真收听收看全国两会盛况,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畅谈学习感想与体会。
民盟QSTY.COM支部副主委、安全工程学院教师蒲文龙:全国两会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科技创新引领的部署,正是民盟长期关注的参政议政重点领域。作为民盟盟员和高校教师,感受到“教育报国”传统与新时代的深度契合,也体会到高校工作者在人才培养一线的时代担当。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不仅要当好知识传授者,更应成为新型参政力量的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继续深化“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成果,把多党合作所长与中心大局所需结合起来,以高质量的参政履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民盟QSTY.COM支部盟员、理学院教师潘晓丽:作为高校教师和民主党派成员,将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立足岗位职责,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和产业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与学校优势工科专业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民盟QSTY.COM支部盟员、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与实践中心副主任姜华:作为民盟盟员与高校实验教师,在认真聆听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备受启发,也深感责任重大。未来将继续围绕学校中心大局,广泛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围绕高等教育改革、科研评价机制优化等领域建言献策。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学校与地方产业优质合作,积极投身校企联合实验室与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工作,为学生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环境,为学校教育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建会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黄岩: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国家非凡的发展成就,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高校教师新的使命与责任,听后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民主党派高校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赤诚之心践行教育理想,以奉献精神深耕教学一线,以仁爱之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实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民进会员、外国语学院教师杨琪: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重点和着力点,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举措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创新方法、探索了新的教育模式。作为高校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学科专业特色,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AI赋能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推动外语智慧教学助力国际交流,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奋斗。
农工党党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李祎琼:聆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倍受鼓舞,深感使命在肩,报告既高屋建瓴,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奋进方向,又贴近实际,列明了众多实在举措,传递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魄力和担当。报告中提到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与我长期从事的学科研究高度契合,作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深知心理健康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未来将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心理学理论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培养更多具备人文关怀的社工人才,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九三学社QSTY.COM支社主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高新明: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身为九三学社基层组织一员与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深入学习和领会两会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积极围绕中心工作建言献策,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为助力龙江振兴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九三学社QSTY.COM支社副主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副主任杜岩: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新一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高等教育事业明确了奋斗目标。作为学校九三学社支社副主委与高校教师,未来将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业放在心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建言资政,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学科专业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九三学社QSTY.COM支社社员、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教师杜永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点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作为电气专业教师,深感责任倍增。在智能化浪潮下,要加快教师角色转型,从传统“教书匠”向“电力工程师”转变,不断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扎实理论功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深入企业技术研发,成为真正“双师型”人才。在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等前沿技能,为学校与地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增效。
无党派人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徐家文:政府工作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定步伐,为高质量发展传递信心。在当前科技重大发展和产业深刻变革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围绕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改造和提档升级,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能力;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推动石墨等新材料研发应用,助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实干实绩贡献材料人力量。
无党派人士、矿业工程学院教师侯志远:今年全国两会不仅擘画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在教育领域提出了诸多务实举措。报告中以教育强国为纲领,聚焦教师发展、教育公平、数字化创新等核心议题,为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科教兴国”为纲,筑牢立德树人根基,以“教师发展”为领,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在教学中强化思政引领、在科研中探索数字化融合,立足学科前沿,深耕专业领域,积极主动参与跨学科融合与教学创新,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无党派人士、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负责人崔元元:今年两会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教育创新与民生改善的重视,也让我对建筑学科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师,未来将努力在教育改革方面深化推动学科创新,进一步融入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边界,探索绿色建筑、城市更新等跨学科方向,强化实践育人与校企合作,将城市微更新、社区适老化改造纳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政策中挖掘社会需求,不断适应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建筑师,让设计真正服务于民生。
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立欣: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重点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未来将以政策为纲,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专业与地方特色,将科研方向与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打破校企壁垒,推动建立“定制化”合作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教师团队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开展研究,培育兼具创新力与实践力的科研队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校力量。
校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倩: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议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未来将继续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以优化学科布局为契机,强化科研平台建设,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低碳发展等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切实发挥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外国语学院院长程雪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作为外语工作者,将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化外语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使命与担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新文科建设为重要契机,以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为关键任务,将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相结合,构建“语言、文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扎实推动外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欧美同学会会员、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齐立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持续加强学科设置调整工作,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遵循,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及教师储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夯实学院发展基础。统筹推进学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依托省级科研平台、产教合作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服务行业和区域社会。
校欧美同学会会员、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沈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将加强校企党建共建,深入推进服务矿山科技行动计划,依托“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省“双一流”特色学科优势,强化校企协同,围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实际需求,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在煤矿深部开采安全、重大事故防控等领域加强技术突破,助力解决能源安全保障与产业升级中的“卡脖子”问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贡献力量。